近日,北京大学Tian-Yun Huang团队从微小昆虫的飞行机制中获得灵感,通过将柔顺机构与软水凝胶肌肉相结合,开发出一种仿生微铰链执行器。引入了伪刚体力学模型来分析结构变形,结果表明这种基于水凝胶的微执行器在保持较高结构刚度的同时能够发生显著的折叠。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杨明Ming Yang,密西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Nicholas A. Kotov,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发表评述文章,从界面化学和物理的角度,设计复杂的仿生材料。通过分析生物复合材料及其成功复制的典型例子,提出了基于泰勒级数和性质差异的框架,以量化它们的相互依赖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穿戴式健康监测设备正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传统的健康监测设备往往笨重且不便,而近年来新兴的“仿生皮肤”汗液传感器则带来了更为轻便高效的解决方案。
近期,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化学系陆遥博士团队在《Droplet》期刊上发表题为《Bioinspired superwetting materials for water manipulation》的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水滴在固体表面润湿的经典原理,总结了多种生物表面上水滴的操纵机制及相应的人造亲水表面、亲水/疏水复合表面和超滑表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并提出了该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展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的吕广宏团队和谢勇团队联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的孟献才团队,创造性地利用高通量氦离子注入的方法,仅需要数十秒便能够在硅基气凝胶的表面实现仿生结构的构筑,进而获得了在可将光波段透过率约3%和反射率约2%的黑色遮光气凝胶薄膜。